室內空氣質量監測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美國職業安全和健康研宄所(OSHA)最先開始相關研宄,并給出了具體污染物的暴露極限。歐洲各國如意大利、德國、挪威等國也相繼展開了相關方面工作,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EN)對室內環境做了相應的規定,并制定CR1752(1998)、EN13779(2004)等一系列標準。
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為了設計出高效、高精確度的室內空氣質量監測儀,歐美等國家的科技研發人員針對監測技術做出了大量改進和創新研宄。空氣質量監測儀經歷了第一代濕法器到第二代干法器的發展過程,濕法的測量原理主要是庫侖法和電導法,在室內空氣質量監測過程中需要消耗大量化學試劑,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試劑調整和廢液處理等問題;干法則基于物理光學測量的電位電解傳感原理,測試樣品可以始終保持為氣體狀態,不存在試劑損耗,維護量也較小,具有實用性較強和性價比理想的優點。
現在,室內空氣質量監測技術多是以濕法化學技術和吸氣取樣實驗分析為基礎。目前歐盟國家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監測網絡是以歐盟為統一整體組織建立,另一部分監測網絡是以各個國家自主建立。這兩個監測體系組合成為一個統一整體,室內空氣質量監測范圍內,它們相互支持并且互為補充,共同推進了歐盟大氣監測和污染治理的進程。
室內空氣質量監測是當下較為熱門的行業,可應用于較多領域,己經應用在石油化工、煤炭燃氣、醫療診斷、國防科技、無人機監測船舶尾氣等領域中。因此,為達到室內空氣質量的監測技術要求,提出可在本地硬件UI或者遠程在Android手機客戶端同時監測顯示多種氣體濃度參數、實時顯示氣體質量等級、控制室內空氣凈化設備通風機、負離子發生器、紫外線燈的室內空氣質量監測系統。
室內空氣質量監測系統能在室內同時檢測室內環境中的可燃性氣體濃度、酒精氣體濃度、一氧化碳氣體濃度、氫氣氣體濃度、氨氣氣體濃度、甲醛氣體濃度、異味濃度、PM2.5和PM10粉塵顆粒物濃度,旨在監測室內氣體濃度信息,凈化室內氣體,提供潔凈呼吸空氣,給人們的健康、生命、資產安全和社會生產提供重要保障。
聞道有先后,文章有遺漏,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