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產品研發及認證周期長,總耗時一般超過1年(其中研發包括樣品采集、設備研制等,耗時約10個月;認證由中環協按照“現場檢查+產品檢驗+認證后監督”這一國際通用的模式開展,耗時約6個月;此外還有配套的軟件、預處理系統開發、產品應用于迭代等工作)。為把握發展機遇,建議企業從以下三點出發,對市場進行前瞻性研判,提前布局未雨綢繆,以免錯失良機:
一是把握政策動向,密切關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科學技術部等政府部門發布的政策及規劃。由于各地監測水平不同,還需具體關注各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
二是關注下游情況,“污染治理,監測先行”,對于農村面源污染、海洋生態環境、溫室氣體等高成長性細分行業,應密切關注其下游治理需求,這些需求一旦明確,預測著監測需求的到來。
三是跟蹤科研進展,關注國家部委,如科學技術部、環境監測總站等研究機構設置的課題及研究成果,其研究領域或將作為未來的重點規劃方向。
“三更三化”趨勢下,技術上有三個重點方向:一是要“降成本”,隨著監測布點全面增加,動輒上百萬一臺的環境監測儀器設備,對各級地方政府來說是筆不小的數目,需探索更低成本的方式;二是要“增種類”,環境監測設備要能夠快速鑒別污染物種類,準確測定其濃度、范圍,當前我國能進行自動監測的污染物種類依然較少,亟待擴充;三是要“提精度”,國內的在線監測儀器在面臨超低濃度時,精準度往往不夠,誤差較大,且由于研發周期長、投入大,過去真正投入研究的企業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