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雖然我國環境監測起步較晚,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觀念的改變,更多環境污染物列入到監測范圍,并且建成了覆蓋全國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更多城市實現了城市空氣質量日報。
我國的環境監測較發達國家發展要晚,最初的環境監測也是間斷性監測采用單一的分析方法,通過三十年的過程,已經成為多種監測技術相結合(遙感監測、生物監測、衛星監測、物理監測等)的連續在線監測。目前,網絡通訊技術、遙感遙測技術、數據庫技術、地理信息技術和信息管理技術等應用于環境監測中,構建了以監測某些特定監測項目為目的,以環境和污染源要素為指標的自動監控系統。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自動監測在我國蓬勃發展起來,成為環境監測的重要力量。在80年代,中國環境監測總站成立,承擔國家環境監測任務,引領國內環境監測技術發展。并于1982年首次頒布了《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開始了環境空氣監測技術與方法的標準化建設。在國內15個重點試點城市建立了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系統。80年代中后期,環境自動監測網絡得到基礎大發展,但是只是少數城市進行了24小時連續監測,大多數城市只是進行間隔釆樣,如每月監測12天、五日法等。環境監測總站定期查看上報的環境空氣監測信息。90年代初環境空氣監測網絡進一步優化,建成了覆蓋103個城市的國家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網絡體系初步形成。監測項目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總懸浮顆粒物。1996年國家對《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進行了第一次修訂。
零零年,環境空氣質量日報首先在全國42個重要環保城市實現,環境監測項目也由SO2、NOx和總懸浮顆粒物變為SO2、NO2和可吸入顆粒物。到2001國內334個城市實現了環境空氣質量監測。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環境空氣質量監測網絡的建設情況,到零六年年底,我國空氣監測點聯網已在部分區域和重要城市展開,九百多套空氣在線監測系統也己在地市級以上城市建立。
2012年2月,國務院發布空氣質量新標準,增加了PM2.5值監測。截止到2014年初,全國共有161個城市實現了城市空氣質量日報。
以上就是三水智能化整理的“國內空氣質量監測系統發展歷史”相關內容,希望對讀者了解我國環境監測和空氣質量監測歷史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