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優化布設空氣質量監測點位?理想情況下,監測點位的數量越多、空間覆蓋面越大越好。但在實際工作中,既要考慮區域面積、人口的數量,還有空間的代表性,也要考慮經濟和技術等條件。
因此,空氣質量監測點位不可能遍布城市、鄉村及背景地區的各個角落。根據我國的經濟技術條件和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優化布設監測點位,使監測網絡覆蓋盡可能多的人口和空間,通過有限的監測點位來最大程度地說清楚空氣質量狀況,達到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1)空氣質量監測城市點布設:必須位于城市建成區內,空間分布相對均勻,覆蓋全部建成區。技術指標主要包括:優化篩選出的所有城市點均值應盡量反映城市的實際空氣質量整體水平,相對偏差小于10%;不同百分位污染物濃度值與實際情況偏差小于15%。
(2)空氣質量監測區域點布設:原則上離開城市建成區和主要污染源20千米以上,設置想區域大氣環流路徑上,海拔高度適宜,反映區域大氣本底狀況及區域內/間污染物輸送影響。
(3)空氣質量監測背景點布設:原則上離開城市建成區和主要污染源50千米以上,設置在不受人為活動影響的清潔地區,海拔高度適宜,反映國家空氣質量本底水平。
(4)污染監控點、路邊交通點:是了解城市空氣質量狀況的重要補充。這類監測點位的布設相對靈活,雖然代表的空間較小、可比性差,但往往代表了高濃度水平,可以為公眾出行提供更好的健康指引。